来看看79元手环做不出的那些东西
(速途网专栏 作者:小熊饼干)两天前,小米“众望所归”的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手环。这款能基本实现市面上所有手环功能的产品,用79元的价格直接把几乎所有对手都甩在了身后,再次碉堡。尽管小米在强调ID、强调生态,但从产品层面,我们看的出来,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收割产品——它用了一个将是——没错,它不是一款创新性产品。
两天之后,国内第一家实现手环自动识别用户睡眠的创业团队攻壳科技发布了bong Ⅱ。如果单看时间,这着实是一个不智之举。创业团队与巨头共舞,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而胆敢在向来以价格为大杀器的小米产品发布后两天发布新产品,更是如此。
但bong团队还真就是照例发布了。这足够让人吃惊,但更让人惊讶的是bong Ⅱ产品本身:
?待机1年,全世界最强续航的智能手环;
增加了9种用户行为识别状态,基本包括游泳、自行车等运动状态;
算法智能学习,能自动识别用户习惯,使用越长,识别越准;
加入社交模块和开放平台,拥有17个三方应用。如果上述表达还不能让你感受到产品的突破,那么对比一下那些以“最长待机30天”、“自动识别睡眠”、“实现用户记步”这些功能为卖点的智能手环,你能够感受到bong Ⅱ与跟风者在价格之外的显著差异。
当然,这只是作为一款不断发展的智能硬件的功能性飞跃。作为一款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产品,bong做了不少对接:比如已经上线的bong名片,比如激励运动的活跃点(这是一种用积分反馈的方式鼓励用户运动的机制),bong Ⅱ还特别强调了与三方平台的合作。
在此前介绍时云的时候,我们说到智能硬件需要做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有用,能够给用户解决方案。在bong Ⅱ上,这些应用的突破已经开始出现。其中,与“活法儿”的应用对接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与“活法儿”的对接,bong Ⅱ能够将你的睡眠数据给到“活法儿”,而后者能够根据你的睡眠时间给出合适的建议,比如你应该吃点什么或者什么时候进食等等。
毫不夸张的说,在bong Ⅱ身上,我看到了创业者在智能手环上进步的种种可能,而这些创新性的改变是他们存在最大的价值。
在小米手环发布之后,我或多或少在担心它是否会毁灭了这个市场。因为虽然这个市场上绝大部分创业者并没有在“创”之上做出多少成绩,但他们却是这个市场尚存创新可能的一批人。然而,在bong Ⅱ发布之后,这样的担心显然变得多余了。
一方面,小米清扫了此前那批99元低价低质手环制造者对这个市场在商业上的干扰,让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真正有心思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另一方面,小米手环在商业上的低价策略客观上会给智能手环创业者会来一种撕裂的疼痛,这直接截断这批创业者在创新之外的后路,逼迫创业者走上“唯创新不破”之路。
实际上,bong Ⅱ现场的媒体反应已经证明创新这条道路的可行:在微信群中,即便是那些长期沉浸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编辑记者,当看到“待机一年”这样的字眼的时候,同样欣喜若狂。而这场以微信群为现场的发布会其实从头到尾都在说明:能打动人的不只有价格,更多时候其实是产品本身。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手环应有的道路:不以价格为最终导向,做一些创新性的产品。我们衷心祝福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因为它在make somthing change,make something better。
如果你对这款产品感兴趣,那么我推荐你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去看看这款可能推动智能手环标准进步的产品。
【B座12楼原创文章,作者:小熊饼干,转载请注明出处】